一、基本資料
工程位置:台北縣牡丹溪

台北縣牡丹溪整治工程
二、工程概述
工程背景:
牡丹溪發源於三貂嶺武丹坑,流經牡丹與宜蘭線鐵路相交,成為結伴同行的好朋友。牡丹溪谷為清代越三貂嶺南下宜蘭之重要通道。三貂嶺高聳雲霄,與貢寮、草嶺遙遙相對,為雙溪鄉之兩大屏障,山嶺野花遍地、鳥語花香。在此遠眺雙溪、瑞芳、侯硐、基隆外海,景色一覽無遺,盡收眼底。此處同是欣賞日出日落與雲海美景的好地方,為雙溪8景之一。牡丹溪源頭原有一座自來水抽水站,供應金瓜石地區居民飲用水,現已廢棄。行經三貂村附近,高深溪谷中有岩石暴露特殊景觀,因此將此處命名為「石壁坑」。
三、施工前後對照
生態復育物種調查:
於2003年3月至2005年8月進行砌石固床工施工前河川棲地生態調查,共發現鯉 科、慈鯛科及鰕虎科3科6種魚類,其中以粗首鱲(Zacco pachycephalus )及明潭吻鰕虎 (Rhinogobius candidianus)的數量較多。由於研究河段前因整治後流況較為單調(多為淺流)。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砌石固床工的施作能增加研究河段流況的多樣性,以改善現有之棲地環境。於2005年9月在仙峰橋下游20m、30m及40m處連續施作3座砌石固床工,完工後發現研究河段交互形成「潭」、「瀨」、「淺流」等不同流況,使得研究河段魚類棲地多樣性明顯增加。
於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進行砌石固床工施工後河川棲地生態調查,共發現鯉科、慈鯛科、鰕虎科、鰍科、平鰭鰍科及鮠科等6科10種魚類。其中台灣石魚賓(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台灣纓口鰍(Crossostoma lacustre)、中華花鰍(Cobitissinensis)及短臀鮠(Pseudobagrus brevianalisbrevianalis)4種魚種於施工前調查(2003年3月至2005 年8月)並未發現,而施工後之優勢種(粗首鱲及明潭吻鰕虎)的數量明顯較施工前為多。比較砌石固床工施工後魚類之種類與數量明顯較施工前為多(圖2、圖3),施工後魚類之歧異度指數(Shannonindex,H) 較施工前為高; 魚類之均勻度指數(Shannon-Wien er'sevennes sindex,E)於施工後逐漸趨於穩定。
研究河段於砌石固床工施工後魚類棲地多樣性明顯增加,魚類種類、族群量及歧異度指數均較施工前明顯增加,應用砌石固床工確可改善魚類棲地,在魚類復育上深具意義。
五、工程重點
1.上游無須防災的地點,保持生態景觀的完整面貌,不施做任何人工構造物。
2.中下游處考慮附近防災施作階段式固床工與階梯式固床工等緩坡化的工程,兼顧防災與考慮水中生物遷徙。
六、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然保育季刊第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