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南外海之
外傘頂洲(舊稱統汕洲)為台灣最大
砂洲,也是嘉義沿海之天然屏障。日據時代開始
濁水溪整治(約1911年),截斷
北港溪等
支流,主流改由西螺溪入海後,
北港溪自成
水系,輸
砂量也因此銳減,又有麥寮工業區和離島工業區的開發事業影響,海岸
砂源逐漸減少,再加上長期之波流及東北
季風作用,
砂洲產生漂移且面積範圍也逐漸縮小。於1932~1982年間,
外傘頂洲北段一年平均大約向南漂移250公尺,其中1973~1982年間向南漂移速度更快,已達到一年平均向南移動約500公尺,造成
砂洲面積估計減少200公頃。
近年
外傘頂洲砂洲高於海平面的總面積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且
砂洲高度亦有降低之情形,致使嘉義沿海地區之天然屏障逐漸消失,再加上
氣候變遷引起之海水面上升與嘉義沿岸
地層下陷問題,造成
外傘頂洲內海水位抬升,近岸
碎波帶內移產生更大之
海堤波浪溯上高度或發生
越波災害,直接造成海岸後退與影響海岸防護設施安全性。
根據委託法人成大水利海洋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辦理頂洲變遷對嘉義海岸防護之影響分析研究,從
外傘頂洲地形變遷分析方面,歸納說明
外傘頂洲海岸線及面積變化情形,再由自然力及人為因素兩方面分析
外傘頂洲變遷的特性。分析結果顯示近二十年
外傘頂洲仍持續向南及向東漂移。若
砂洲面積縮小趨勢不變,於2028年以後
砂洲高度將沒入EL.0m以下。為維護嘉義沿海之天然屏障,成大水利海洋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建議
外傘頂洲短期應急措施可考慮以外海抽
砂回填方式減緩
砂洲土方流失。後續應儘快進行相關學理分析,透過數值模式或
水工模型試驗,研擬
外傘頂洲防護策略,落實
砂洲保護工作。